您好,欢迎访问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新闻

科技赋能桥下空间焕新 实践探索城市更新路径——电信学院桥下空间调研实践队深入奉贤公路文化展示馆研学

为深入探究城市桥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助力暑期“沪上桥下空间开发”调研项目推进。74日,上海电力大学电信学院上海桥下空间实践队成员前往内环高架路中山西路与漕溪路交叉口路段桥下空间——乐汇小游园,调研其桥下空间。实践队成员采访了周边居民和正在使用桥下空间的行人对桥下空间的满意程度和改造意见,同时记录了乐汇小游园桥下空间的利用情况。

为激发城市活力与文化价值、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后续的设计规划提供参考并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710日下午,上海电力大学电信学院桥下空间开发暑期调研队走进奉贤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和奉贤公路文化展示馆(兼奉贤市政公路博物馆),开展实地学习与交流活动。奉贤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军、中心相关科室、上海弘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管理部等同志出席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技术解析与深度研讨,实践队系统了解了奉贤在公路发展、桥梁养护及桥下空间管理中的创新实践,为城市“灰色空间”的精细化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馆探秘:解码多维桥下空间

在奉贤区交建中心陆萍同志的细致讲解下,实践队成员系统探索了展馆涵盖道路历史、建设成就、技术创新等十二大板块的丰富内容。从南宋石拱桥的沧桑遗迹到奉浦大桥“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时代跨越,从“四好农村路”串联的乡村振兴图景到智慧交通平台实现的数字化管控,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了“道路即城市血脉”的深层内涵。

其中,“公路养护技术与创新”板块的前沿成果尤为吸引实践队关注:全再生技术将道路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减碳达35%;三维激光检测效率较传统提升20倍;水下机器人可视系统与智能巡检系统的应用,让养护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赋能”。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公路养护,更为桥下空间的安全监测与智能运维提供了技术范本,与调研队聚焦的“科技赋能”方向高度契合。

深度交流:揭秘桥梁养护与空间管理创新

两场专题分享从技术与管理维度为实践队成员们带来系统启发:弘路公司张天成在 “特殊结构桥梁养护” 板块,通过典型桥梁结构解析,展现GPS 轨迹跟踪、无人机检测及水下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为桥下空间安全管控提供技术范式;而交建中心汤青嵩在 “桥下空间创新化管理” 板块,则以 “公益优先、成本覆盖” 原则为核心,结合智能监控技术构建管理体系,并借鉴多地实践案例,印证 “以用促管” 模式的可行性,为空间高效利用提供思路。

总结展望:锚定方向共探未来

活动尾声,杨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奉贤公路事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初心。从奉浦大桥实现跨江梦想,到东方美谷大道串联城市脉络;从人工养护到智能监测,变的是技术手段与管理模式,不变的是一代代建设者“甘当铺路石”的担当。

面对桥下空间开发这一全新课题,实践队队员将秉持 “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的信念,既以创新技术破解管理难题、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空间价值,更坚守 “交通为民” 底色,让每一处桥下空间都成为服务民生、激活城市的 “活力节点”。作为高校调研团队,实践队期待与地方深化合作,将智慧监测、绿色技术等研究成果融入实践,为城市 “灰色空间” 转型注入青春动能。此次奉贤之行,是理论研究与实地实践结合的生动探索,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桥下空间的价值不仅在于利用,更在于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将 “灰色空间” 转化为服务民生、激活区域的 “黄金地带”。未来,实践队将把此次所学充分融入调研,为沪上桥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具实操性的方案。


电信学院 李骁 供稿